:::
甲 年 常 年 期 管理員 - 主日福音 | 2017-10-17 | 點閱數: 733

甲年 常年期 第 26 主日

悔悟履行父的意願

瑪二一,28~32



天主對我們所懷的計劃

 

主內的兄弟姐妹:

 

  上主這樣說:「誠然,我知道我對你們所懷的計劃,是和平而不是災禍的計劃,令你們有前途,有希望」(耶廿九 11 )。上主很清楚知道祂對我們懷有怎樣的計劃;祂的確願意我們享受和平,令我們有前途、有希望。但是,我們相信上主對我們所懷的計劃嗎?我們曾仔細想過上主對我們的計劃嗎?今天,上主把祂的計劃明明地告訴了我們;「為此,聖神有話說:『今天你們如果聽從祂的聲音,不要再心硬了!』」(希三 7-8a )。

 

  在這主日的福音中,耶穌又再給我們講了一個比喻。有一個父親要求他的兩個兒子今天到葡萄園工作,第一個當面拒絕了父親,後來後悔了,就去了;第二個立刻爽快地答應了,後來卻沒去。哪一個兒子履行了父親的意願呢?我們自然會認為是第一個兒子。這點沒錯,那麼這個比喻是在教導我們,實際行動要比口頭承諾更有意義嗎?的確如此,但這比喻還有一層更特殊的意義,值得我們去反省深思,好使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更有意識、更警覺。

 

  這層特殊的意義就表現在第一個兒子「後悔」的心境。第一個兒子原先拒絕了父親的要求,後來後悔了。「後悔」在此的重點並非因為做了錯事,或者做了不夠好的決定,而心裡感到內疚,自責自己的不是。雖然這種後悔是人之常情,確實也有它的價值,但是這比喻所要強調的是另一種心態:一種內心的勇氣,勇於反省自己的意向,勇于謙卑悔改,與其固執己見,不如服從天父的旨意。

 

  若我們再以第二個兒子的回應相對照,這種「後悔」的真正意義就會更加顯明。第二個兒子原本就沒有去葡萄園工作的意思,他口頭上答應父親只是為了叫父親別再來煩他。他原本就只想繼續做他正在做的事情,根本沒有興趣知道父親的意願是什麼。他也從不反省自己的意念,不檢討自己的行為,一點都不考慮為什麼父親今天要他去葡萄園工作。他只在乎自己,以自己為中心,膚淺地過活。

 

  雖然第一個兒子當面告訴父親說他不去了,那是他坦率的回答,他當時真的不想去;但說了之後,他立刻開始反省,設法了解父親的意願。父親為什麼會叫他今天去葡萄園工作呢?是因為缺少工人嗎?可是,有多少人一天到晚就站立在街市上等待被雇用(瑪廿 1-7 ),怎麼會缺少工人呢?從比喻的敘述中,我們不知道父親的理由,但無論如何,第一個兒子明白了父親的理由,所以就遵從父親的意願去葡萄園工作了。

 

  因此,「後悔」在此更好的理解是反省、反思、檢討自己。它的意義相等於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也相等於每日靈修功課上的「良心省察」,好能提高自覺自察、自省自悟,更認識自己,使自己更自由、更敏捷地回應天主的召喚,而不頑固地把自己封閉在死思想內。

 

  第一個兒子明白了父親要求他今天到葡萄園工作的理由。若我們也設法去明白父親的理由,對我們的成長必定會有很大的益處。父親說:「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工作罷!」(瑪廿一 28 )。這不是一項強硬的命令,而是一個溫和的提議,似乎更像一個親切的問好。提議的內容本身其實不太重要,因為的確有很多人急切地等著被雇用;父親並不缺工人。父親給孩子們作出提議是為了讓他們也能參與他的事業,分享他的成就,更何況父親是邀請孩子們「今天」去葡萄園工作。「今天」馬上讓我們憶起耶穌教導我們的祈禱:「我們的天父,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瑪六 11 )。從父親的提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父親是多麼渴望孩子們能充實地為今天而活,與他一同工作,一同喜樂。父親的提議實在是一項親切的邀請,不是一項嚴厲的命令。這項邀請可以被拒絕,被漠視,甚至被否定;但它始終有效,發出後就不再收回。第一個兒子起初拒絕了,當他「後悔」了之後,依然可以完整地接受。

 

  透過這個比喻,耶穌再次教我們認識天父的慈愛寬仁,也給我們啟示天父的意願;祂願意我們常與祂同在,同工合作,一同喜樂。天主向我們所有人發出邀請,雖然我們常會當面拒絕祂,但祂還是一直在盼望我們「後悔」,不停地在祂的葡萄園裡等待迎接我們。在上個主日,我們以自私和貪婪的心態質問天主的仁愛,抱怨天主(瑪廿 1-16 )。今天,作為天主的孩子,我們原本就知道天主對我們所懷的是和平的計劃,令我們有前途、有希望,但我們很多時候仍不覺悟天主對我們的仁愛有何可貴,敷衍天主,不把天主當一回事。

 

  因此,耶穌最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瑪廿一 31 )。這些公認的罪人得以進入天國,憑的就是他們的「良心省察」和悔悟,並且相信天主的仁愛。即使我們不是公認的罪人,但我們確實都是罪人,毫無例外。讓我們今天就听從耶穌的教導,回應天父的召喚,勇敢地悔改,不要再心硬了!讓我們回心轉意,堅持相信天主對我們所懷的計劃是和平的計劃,令我們有前途、有希望!阿們。

 

~ 張德福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