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是接納衆人的寬大樓廳
教宗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禮儀:教會是接納衆人的寬大樓廳
“必須有對天主的飢渴,否則我們的慶典就成了乾枯的”。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大禮彌撒,强調了上述思想,並勉勵眾基督徒成為“手持水罐、喚起渴望和送去水的教會”。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 6 月 6 日主日下午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大禮彌撒,因現時採行的防疫措施,參加的信友有限而且未能像往年那樣舉行聖體遊行。當天的彌撒福音記述耶穌打發門徒去預備吃逾越節晚餐的地方,教宗詳細論述了這段福音中的 3 個圖像:寬大樓廳、拿著水罐的人和耶穌掰餅(谷十四 12-16 ; 22-26 )。
教宗首先表示,“教會必須是個寬大樓廳”。天主的臨在如此謙卑、隱秘,“需要有一顆預備好、警醒及好客的心,才能認出祂的臨在”。若我們的心好似一個櫥櫃,“以遺憾的心情存放著陳年往事”,或好似一層閣樓,“把我們許久前的熱忱和夢想收藏起來”,或更好似一個狹窄和陰暗的房間,“只有我們自己、我們的問題和我們的辛酸活在其内”,這樣則將“無法認出天主無聲和謙卑的臨在”。
教宗問道,“當有人帶著創傷、錯誤和生命的不同路程走近時,教會能否是一個接納他的寬大樓廳,並將他引向與基督相遇的喜樂?”教宗接著說:“聖體聖事就是要滋養在行程中感到疲累和飢餓的人,我們切莫忘記這點!完美和純淨人的教會是一個容不下任何一個人的房間;敞開門戶、圍繞著基督歡慶的教會則是人人都能進入的寬大樓廳。”
福音的另一個圖像是“拿著水罐的人”。耶穌囑咐被派往城裡的門徒們“跟著他去”,因為那個人會帶他們到預備慶祝逾越節晚餐的地方。教宗說,這個“無名者”成了“門徒們的向導”,而他的水罐則是“識別的標記”,這讓人想到“飢渴的人類”,他們總是尋找“能解渴和獲得新生的水泉”。
“我們每個人都手持一個水罐走在生命的道路上:我們衆人、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愛、喜樂,以及在更有人性的世界上度一種有所成就的生活。對這個渴望,俗世事物的水派不上用場,因為這是一種更為深切的渴望,唯有天主才能予以滿足。”
因此,為慶祝感恩聖事就需要認出這種“對天主的飢渴”。即是説,必須感受到“需要天主”,“意識到我們單靠自己無法做到,我們需要永恆生命的‘食糧’和‘飲料’來支持我們的行程”。然而,“渴望經常被撲滅,這是今天的悲劇”,“天主不再有吸引力,因為我們不再感受到我們深切的渴望”。
教宗强調,對天主的飢渴“將我們帶到祭台前”,若沒有這種飢渴,“我們的慶典就成了乾枯的”。“即使是教會,不能只依靠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小團體來慶祝感恩聖事;我們必須“往城裡去”,接觸人群,學習識別和喚醒人們對天主的渴望和對福音的需求”。
彌撒福音的第三個圖像是“耶穌掰餅”。教宗表示,這是個“卓越的感恩聖事的舉動,和識別我們信仰的舉動”,同時也是“激動人心的舉動”,因為直到那時都是將羔羊宰殺作為獻給天主的祭品,“現在耶穌自己成了羔羊,為賜予我們生命而奉獻自己”。“上主不折損任何人,而是施與自己;上主不要求犧牲,卻犧牲自己;上主什麽也不索求,卻賜予一切”。
我們也應邀為慶祝感恩聖事而活出這個“愛”,因為“如果我們的心向弟兄關閉,我們就不能掰開主日的餅。如果我們不給予飢餓者食糧,我們就不能食用這餅。如果我們不分擔需要幫助者的痛苦,我們就不能分享這餅”。在一切終結時,“即使在我們隆重的感恩禮儀結束後,只有愛將存留下來。從現在起,我們只有接受轉變,為他人成為掰開的餅,我們的感恩聖事才能轉變世界”。
基督聖體聖血節禮儀結束時,教宗勉勵眾基督徒成為“一個拿著水罐、喚起渴望和送去水的教會”。他說:“我們要在愛中敞開心門,成為寬敞和好客的樓廳,讓衆人都能進入與上主相遇。我們要在憐憫和關懷中分施我們的生命,讓世界透過我們看到天主聖愛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