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主日 我就是復活 就是生命
甲年 四旬期 第 5 主日
我就是復活 就是生命
若十一,1~45
「拉匝祿,出來!」
主內親愛的兄弟姐妹:
我們下個主日就要步人聖週,與耶穌在苦路上同行,默想耶穌以自己的苦難帶給我們的救贖。這主日,教會在禮儀中鼓勵我們加深對耶穌的認識,同時也邀請我們增加對他的信德,好能藉著信德看到天主的光榮。
這主日的福音取自《若望福音》(若十一 1-45 )。聖史若望給我們敘述,由於猶太首長們拒絕聆聽耶穌,拿起石頭來要砸死他,所以他就離開猶太地區,到了約旦河對岸,並在那裡宣講(若十 31-40 )。在那裡,有話傳來說拉匝祿病危,就要死了。拉匝祿是瑪爾大和瑪利亞的兄弟,耶穌與他們非常熟稔。他們住在伯達尼,猶太的中心地區,距離耶路撒冷只不過三公里。聽到噩耗兩天后,耶穌叫門徒們再回到猶太去。門徒們明白耶穌是要去悼念好友拉匝祿。但是,真的要回到猶太去?這不是自找死路嗎?從多默宗徒的話,我們就能迫切地感受到當時的處境極其危險:「我們也去,同老師一起死罷!」(若十一 16 )。但是,耶穌仍堅持前往猶太,到耶路撒冷去。因為人們需要他這世界的光,才能看見,才不至於跌入黑暗之中(若十一 9-10 );人們必須增加對他的信德,才能生活、且永遠生活(若十一 25-26 )。
這主日的福音其實是一份信德的邀請,邀請我們在信德中成長,勉勵我們從瑪爾大、瑪利亞、拉匝祿、伯達尼的猶太人,以及耶穌身上看見信德,增加信德。
瑪爾大一聽說耶穌到了伯達尼,便跑去迎接他。她相信,若耶穌在拉匝祿病危時來到,拉匝祿肯定不會死。但很可惜的,耶穌那時還沒來到;耶穌確實在約旦河對岸多逗留了兩天。而現在為時已晚!為什麼耶穌故意姍姍來遲呢?他要等到拉匝祿死後才來行奇蹟嗎?這想法不合常理,也不符合聖史若望給我們描述的耶穌的性格。我們記得在加納婚宴中,他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答道:「我的時刻尚未來到!」(若二 4 )。現在,耶穌聽說拉匝祿病危,但他仍必須等待他的時刻的來到。我們可以稍微向前看,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一刻,說:「完成了。」就低下頭,交付了靈魂(若十九 30 )。那是他的時刻的來到!
耶穌堅持完全按照天主的時刻生活,與天主同步同調。我們必須認清,耶穌的首要目標是「往猶太去」(若十一 7 ),而不是去拉匝祿那裡。「往猶太去」的意義非常清楚,就是去「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路九 22 )。耶穌是在「往猶太去」的背景下,去會晤他已死了的好友拉匝祿。
拉匝祿的兩個姐妹都說,若耶穌有在,她們的兄弟決不會死(若十一 21 , 32 )。這是她們對耶穌的信心,雖然難免帶點遺憾,為什麼在最需要耶穌的時候,耶穌卻不在。但是,我們現在可以從有利位置來理解他們之間的對話,向他們學習在信德中成長。拉匝祿是耶穌所深愛的(若十一 3 , 36 );這聲明不是為了強調,他們關係密切、非一般的好朋友。耶穌所愛的人,指的是那些願意接受耶穌的許諾的人。耶穌必定會為他實踐許諾,也就是把他帶到天父面前。於是,耶穌對瑪爾大說:「你的兄弟必定要復活」( 23 節)。瑪爾大一時理解不了,所以耶穌再次證實說,他就是複活,就是生命( 25 節)。瑪爾大這時才敢完全相信,並且作出信德的宣認:「主,我信祢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 27 節)。耶穌的這三個稱號是初期教會的信德宣言,表明耶穌獲享天主的德能,最親近天主,並且他也將以天主的名義在人的任何境況中與人同在。瑪爾大在信德宣誓後,就去邀請她的妹妹瑪利亞前來與耶穌會晤。瑪利亞一見到耶穌,就俯伏在他腳前( 32 節)。瑪利亞以行動作出信德的宣認。
瑪爾大告訴耶穌說拉匝祿已死了四天,已發臭了( 39 節)。但耶穌提醒她要堅持信德,信德能成就一切,若信就會看到天主的光榮( 40 節)。意思是,若我們把自己無法處理的事情全都交在耶穌手中,這位獲享天主的德能、最親近天主的人,將讓我們看見天主德能的展現。隨後,耶穌大聲呼喚拉匝祿出來;死者便出來了( 44 節)。已死了四天、已發臭了的人仍然聽從耶穌的話,仍然忠信於這位「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這乍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拉匝祿是耶穌所愛的,是堅信耶穌的許諾的人,這樣的人永遠聽從耶穌的話,沒有任事情可以對他造成阻礙,死亡也不能。死亡掩蓋不了天主聖言的聲音。在若望福音中,耶穌來到的世界是黑暗的世界,為叫世界看到光明,因為他是「世界的光」。聖史若望藉此邀請我們向死者拉匝祿學習信德,永遠聽從耶穌的呼喚,從實際黑暗的世界,也就是從墳墓走向光明,走向耶穌。拉匝祿以行動向耶穌作出信德的回應,走出黑暗,走到活人中間,在光明的世界中生活。
讓我們再仔細注視耶穌。當耶穌看到瑪利亞哭泣,他便心神感傷,難過起來( 33 節)。他感到沮喪,甚至憤怒,因為他無能為力,無奈又無助。聖史若望藉此告訴我們,耶穌不是麻木不仁、沒有情感的人;他也不能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行奇蹟。當時,耶穌真的感到無能為力去幫助他所愛的、信靠他的人。看見有人遭受巨大的痛苦而無能為力予以任何幫助,他心坎裡實在傷痛。聖史若望更說:「耶穌哭了」( 35 節),連猶太人看了,也對他感到同情( 36-37 節)。但是,他們也質問:這個剛開了瞎子眼睛的人,真的不能做任何事嗎?耶穌真的感到什麼都不能做,他只想到墳墓前,去接近這位已死去的朋友( 38 節)。
在這信靠他的朋友的墳墓前,他呼求派遣他到世界上來的天父。他舉目向上、感謝天父說,即使在這痛苦無助的處境中,仍有人願意相信他是天父所派遣來的( 41b-42 節)。然後,他大聲喊說:「拉匝祿,出來!」( 43 節)。「拉匝祿」是他朋友的名字,但「拉匝祿」這個字的意思是「天主救助」(參閱:創四九 25 ;依四一 10 ;詠三七 40 ;詠十 14b )。因此,耶穌的呼喊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他呼喚他的朋友走出死亡;另一方面,他更祈求天父救助他的朋友出來。當這位獲享天主德能的人呼求天主救助,天主必定不會沉默。「拉匝祿,出來!」是一句強而有力的呼求,我們可以在心中、在祈禱中細細品嚐和感受這句聖言的效力。
這主日的福音最後告訴我們,有許多在那裡的猶太人看到耶穌所行的事,就信了他( 45 節)。這是福音的見證,連反對耶穌的猶太人也信了耶穌。因此,我們更要積極地向耶穌作出信德的回應,走出黑暗,走向復活,走向生命。阿們。
~張德福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