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旅「救」靈、「星」火
文:李俊豪
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二十五 40 )。此聖言是救星教養院的服務宗旨,每一位院生都擁有天主的肖像,而「這肖像藉著基督的奧跡得以常新,使之更深入和更完全的綻放出來[1]」,並幫助來自弱勢家庭的兒童、少年、勞苦負重擔的智能障礙者家庭、被邊緣化的青少年、需要支持的家庭與需要照顧與陪伴的老人。透過服務與人相遇,有如聖母瑪利亞造訪表姊依薩伯爾,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在井邊,啟示默西亞與永生的道理改變了她的人生。在救星教養院內劃分不同的部門,此次主要服務的部門在教保組及社工組,再者,對於院生的劃分主要以四個班級:天使家、家貝兒家、彌海兒家及菈法兒家,其中天使家及家貝兒家的院生以極重度、重度院生為主要,彌孩兒家及拉法兒家則以能夠自理生活的院生為主,每一家皆有負責之老師。
誰是我的近人?
當法學士問及耶穌此問題時,耶穌以撒瑪黎雅人的比喻,開顯了法學士的悟知。從歷史的脈絡來看,當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分家時,兩國之間的仇恨逐漸增加,在約史雅王之時發布耶路撒冷是唯一敬拜的聖殿之命令,更加劇了兩國的分裂,直到耶穌時代,這樣的分裂仍然存在。耶穌不畏當時代的挑戰,以「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點醒了耶路撒冷的法學士。正是這樣的比喻讓法學士最後明白,真正的近人就是「憐憫的那人」(參閱路十 25-37 )。藉此福音的訓示,意識到在實習時該秉持的基督的精神,就是「愛人如己」,特別是身旁的弱小者,並給予他們基本的人性尊嚴,因為「每個人的臉面都閃耀著天主的某些光榮,每個人在天主面前的尊嚴,就是他在其他人面前的尊嚴的基礎[2]」;再者,所謂愛天主並不在於說了多少,而是如何愛人,從愛人的表現就可看出多愛天主,誠如聖女大德蘭所言:「你愛不愛天主我不知道,但是可以看到的是你如何愛人」,因此,秉持著這樣的態度,在實習中體會自己的限度,並加深自己對天主的愛。
第一週被分配至彌海兒家服務,該家一共有 13 位,其中 2 位為日托,內容主要以陪伴院生、與院生談話為主要,並以陪伴院生參與課程為次要。一開始接觸院生時,心中並未產生排斥,正因先前已有服務的經驗,所以在過程中較快能適應。記憶猶新的是當中一位院生,在談話的過程中提到關於信仰的問題,其中問到罪的問題時,他感到愁懼兼心,問道:「我覺得我的罪太多,讓耶穌傷心難過」。此時此刻突然意識到,這是天主仁慈的最高展現,耶穌基督曾經在門徒面前祈禱道:「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及明達的人,而啟示了給小孩子」(路十 21 ),正是因著孩子的天真無邪,更能接受來自天主的啟示。當人願意選擇真心悔改時,祂無不寬赦,如同祂對待罪婦一般(參若八 1-11 ),更何況是一位小孩,顯得純真無比,耶穌曾經說過:「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一樣,你們決不能進入天國」(瑪十八 3 ),就是要如同孩子的單純,即使遇到委屈也會選擇原諒的精神,才更能得到天主的歡心。因此可以看到,他內心深處所嚮往的就是與天主聖三的共融,而這個嚮往全是導因於意識到自己是天主的肖像,進而深入反思說出了這句話,知道自己是有罪的。由此反觀自身,當心思念慮越能趨近於如同孩子一樣的單純時,就更能清楚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是謙遜。
第一週的中午及傍晚,受院方安排至天使家餵飯,因著實習時間短暫,所以僅有為兩位院生餵飯的經驗。在一次餵飯經驗中,為一位腦性麻痺的院生,僅 5 歲,這是一次很特別的經驗,過程中自問道:「為什麼天主如此不公平?」當在祈禱中問及此時,天主聖神在意識中給了一個答案:「正是因著我們認為的不公平,世界才有愛的產生,也正因著這些小天使的出現,人類才逐漸意識到要學會愛和被愛」。藉此反省,藉著耶穌基督的救贖奧蹟,將愛傳播到世界各地,而這愛隨著許多世俗潮流的浪濤,使愛的力量若隱若現,到了這個世代,更應該強調對於窮人的愛與犧牲。對於台灣,絕大多數的人是處於「靈性上的貧窮」,因著這靈性上的貧窮,使得許多人對生命爽然若失,因此藉著這幾天的實習體驗,更能意識到對於愛是該擴及他人,而更清楚的表示是:對近人,特別是對弱小者的關懷與付出,並有效的確保他們都享有平等機會的條件,確保在法律面前、不同的社會階層都享有客觀的平等。因此「雖然缺陷和痛苦影響他們的身體和機能,但他們卻更清晰地指出了人的尊嚴和偉大[3]」,所以他們需要去愛和被愛,需要親近和親密感。
第二週的實習主要是在社工組,學習基本的助人技巧及社會工作者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並且能結合至未來的牧靈工作。這幾天中,藉由夏美組長的幫助,學習了許多對於家庭拜訪、心理輔導、個案調查等的基本技巧,並能協助不同的院生在其全人發展上,所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對於未來的牧靈工作,若能具備基本的社工知識,會是一大幫助,當面對不同情況中的教友時,可以提供所需要的協助,因為教會深信,每一位格人都有其存在的目的,且都有其人性尊嚴,所以應該尊重每一位格主體,並注重其整全的全人發展。由此可看來,具備社會工作者應有的基本知識,為傳教以及牧靈,會是一大助益。
在實習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教會對於每一個不同的人,所給予的關懷、愛心,皆充分展現福音的精神及其高尚的價值觀,無論是對貧窮的、弱小者等等,因為教會深信,每一個人,無論男女都是「天主的活肖像[4]」。所以,「由於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而存在,故每個人都有人的尊嚴;他不只是某東西,而是某人。他能認識自己,擁有自己,並能自由地交付自己、與其他人共融。他因恩寵而奉召與自己的創造主訂立盟約,向他作出信仰和愛的回應。這是沒有任何其他受造物可取代他去作的[5]」;再者,教宗不斷強調要注意時代的訊號,因此面對未來的神職工作,不僅只在於對於神學、哲學的專業培育,更需要的是關於在社會工作、心理、管理等等的培育,藉這些培育與神學、哲學的專業背景結合,並應用在牧靈以及傳教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