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 主 教 教 理

信仰的寶庫 宗座憲令

3-6-4-2 經濟活動與社會正義

一、管理者和企業家的責任是什麼?

  企業家和管理階層在意的是公司在商業上的成功。除去這些正當的考量(包括動機在於獲利),他們也有一個社會責任,就是將員工、原料供應商和客戶們合理的顧慮,都納入他們的考量,還包括考慮社會整體以及環境問題。﹝天主教教理2432﹞

二、「勞動先於資本」這個原則是指什麼?

  教會始終教導「勞動優於資本的原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論人的工作》通諭)。人擁有的資本或金錢,只是一樣「東西」。但是,勞動則與獻出勞力的「人」不可分割。所以,勞工的基本需要,必須優先於資本的獲益。

  資本擁有者和投資者的正當利益,當然必須維護。但是,若企業家與投資者犠牲勞工與雇員的基本權益,好提升自己的獲益,這是嚴重的不正義。

三、全球化是政治和經濟層面特有的現象嗎?

  過去對勞動的看法是分工性的:在經濟方面只須考慮財富的增加,在政治方面則對正義的分配加以考慮。但是,在全球化的時代,收益來自全球各地,政治大體上卻仍局限於國家的界線。因此,今天所需要的,不只是強化跨國的政治組織,更需要那些在世界上較貧窮的地區,大量從事經濟活動的個人與群體,多以愛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來行動,而非只為求取利益。市場與國家都是必要的,但健全的公民社會也不可少。

  在市埸上,產品與服務被用來交換有價的物品。然而,在世界上許多地方,有些人貧窮到無法提供任何東西換取所需,始終被人遺忘。因此,經濟的動機不該再用「交易的邏輯」(Logic of exchange)來定義,而該走向「不求償而付出的邏輯」(Logic of the unconditional gift,見教宗本篤十六世,《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這裡說的不只是施拾窮人,而是要藉著開闢經濟自主的路,來幫助他們自立。

  有些基督徒已開始像是普世博愛運動這類的「共融經濟」,今天全世界已有超過七百五十家企業加入此一運動。同時也有非基督徒的社會企業家,雖仍以獲利為目地,但懷抱著「付出文化」的精神,致力於改善貧窮和邊緣化的問題。

四、貧窮與未開發的狀態是不可避免的嗎?

  天主交給我們一個富庶的地球,能供給所有人足夠的食糧和居住空間。但是,所有地區、國家和大陸,許多人仍然連生存必需品都幾乎沒有。造成世上這個分裂的歷史因素很複雜,但並非不能改革。富有國家有道德責任,透過發展性的援助、建立經濟與商業合理的秩序,來幫助未開發國家脫離貧窮。

  世界上有超過十億人,一日生活費還不到一塊美金。他們的食糧不足,缺乏乾淨飲水;其中大多數都沒有受教育或醫療照顧的機會。據估計,每天有超過兩萬五千人死於營養不良。其中很多都是兒童。

五、窮人對基督徒的意義是什麼?

  不論哪個時代,對窮人的愛都是辨認基督徒的標誌。窮人不是只值一些施捨而已;他們有權要求正義。基督徒尤其有義務,分享自己的財物。我們對窮人之愛的榜樣,就是基督。﹝天主教教理2443-2446﹞

  耶穌的山中聖訓:「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五3),就從這句話開始。有物質的、情緒的、知性的和靈性的貧窮。基督徒該以大量的體貼、愛心和耐心照顧世上的窮人。畢竟,沒有哪一點比對待窮人的態度,更能教基督對人做出評斷:「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

六、什麼是「物質的施捨」(corporal works of mercy)?

  物質的施捨包括:供養饑餓的人、給口渴的人水喝、為赤身露體的穿上衣服、收留無家可歸者、慰問病人和囚犯、埋葬死者。

七、什麼是「精神的施捨」(spiritual works of mercy)?

  精神的施捨包括:教誨無知之人、指引迷津、安慰悲傷者、勸化罪人、耐心容忍過錯、寛恕所受的傷害、為生者和死者祈禱。


佳言摘錄

  • 「眼見全球化使貧窮者的處境更差,不能充分解決飢餓、貧窮和社會不平等的狀況,無法保護自然環境,這令人痛心。這些屬於全球化的問題,可能會帶來極端的反應,導致激烈的國家主義、宗教狂熱、甚至恐怖主義的活動。」-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20-2005),2003年
  • 「不斷全球化的社會使人變得更接近,但是卻沒有使我們成為兄弟。單憑理智,足以使人覺知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使人共處,相互尊重,但卻不足以建立兄弟之情。」-教宗本篤十六世,《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
  • 「全球化的經濟似乎傾向前者,即合約式的交換,但是也直接或間接地顯出需要其他兩種:即政治邏輯以及不求償而付出的邏輯。」-教宗本篤十六世,《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
  • 「發展出『共融經濟』,是希望有一天我們能立下這個榜樣:一個沒有貧窮、沒有困苦的人群。」-盧嘉勒(Chiara Lubich,1920-2008,普世博愛運動創始人),2001年
  • 「世上饑餓的國家,向那些富庶的民族呼救。教會聞之不禁痛心疾首,呼籲每一個人側耳聽他兄弟的懇求,以愛回應。」-教宗保祿六世(1987-1978),《民族發展》通諭
  • 「不讓窮人分享自己的財物,就是偷竊、就是剝奪他們的生命。我們所擁有的,不是我們的,而是他們的。」-聖金口若望(349-407)
  • 「施捨予窮人,你會更富有。」-阿拉伯諺語
  • 「只有在施予中,我們有所收獲;在死亡時,我們生於永恆。」-聖方濟運動祈禱文(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