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梵蒂岡

羅 馬 梵 蒂 岡


一、羅馬簡介

  羅馬(義大利語: Roma )為義大利首都,也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義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 1200 多平方公里。  
  羅馬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有 700 多座教堂與修道院, 7 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是天主教教宗和教廷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 1980 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由於天主教會的核心機構大都在此,羅馬在華人天主教會裡另有「聖京、聖城」之別號。
  從最一開始,羅馬的基督徒團體就被視為是「最崇高、最古老的、眾所周知的教會」,由兩位最光榮的宗徒,聖伯鐸與聖保祿,在羅馬所建立和組織,因著這教會卓越的起源,所有地方教會,也就是普世的信友,都該與其一致;並且,因著她(教會),各地的信友都持守了宗徒們的聖傳。兩位宗徒在馬羅殉道的事實,更彰顯了羅馬教會的重要性。(聖宜仁, A.D.135-202 ) 

二、梵蒂岡簡介


  梵蒂岡(拉丁語: 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 ),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國中國),為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的所在地,也是教宗駐地所在;作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岡也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其前身為教宗國,自 1929 年起以《拉特朗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

 
  由於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均座落於梵蒂岡城內,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聖座、或教宗的居所,端看其使用的場合而定。梵蒂岡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但以義大利語最為常用。雖然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會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擁有著世界性的影響力。

三、聖座簡介

  聖座(拉丁語: Sancta Sedes )又稱宗座,是羅馬主教(現任教宗)的主教職權(英語: episcopal jurisdiction ),也是天主教會內超乎眾教座之上的主教聖座。就此,從外交上和其他方面而言,聖座之言行代表了整個天主教會,在國際法視為主權實體,由教宗領導,可與其締結外交關係。
 
   羅馬教廷作為聖座的行政機關,為天主教會的運行和達到其目標而不斷進行協調並提供所需的組織保障。人們平常使用「梵蒂岡」一詞時,有時是指聖座,因為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的大部分機關均座落於梵蒂岡城內。

四、聖伯多祿大殿簡介

  聖伯多祿大教堂(拉丁語: Basilica Sancti Petri ,義大利語: 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 ),又譯作聖伯多祿大殿,是位於梵蒂岡城內的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 1506 年至 1626 年,佔地 23,000 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 42 米的穹窿,頂高約 138 米,前面有兩重用柱廊圍繞的巴洛克式廣場,是世界最大的教堂之一,也是天主教會最重要的聖地。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大殿的祭壇下方,有安葬著聖伯多祿宗徒(西滿伯多祿)的陵墓,後來的許多教宗也都安葬於此。
  聖伯多祿大殿是羅馬的四座特級宗座聖殿之一(拉特朗大殿、聖伯多祿大殿、聖母大殿和城外聖保祿大殿),它也是梵蒂岡城中最主要的建築物。大殿的穹頂構成羅馬城天際線的主要標誌。至今,許多聖座禮儀與重要瞻禮常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

五、聖伯多祿廣場簡介

  聖伯多祿廣場始建於 1656 年,歷時 11 年完工。廣場總共是 340 米長, 240 米寬,堪稱世界上最壯觀最對稱的一個廣場。廣場呈現為巨大的橢圓形,是聖伯多祿大教堂的延伸建築,由兩組巨大的弧形大理石柱廊所環抱。兩邊的長廊像天主的手一樣環抱著這個廣場,橢圓的廣場加上長方形的聖伯多祿大教堂,就像是聖伯多祿手中緊握的鑰匙,象徵通往天國之路和教宗在世上的權柄。
 
  在柱廊裡的 284 根托斯卡納式立柱上方有 140 尊聖人雕像。廣場上建造了兩座噴泉,象徵教會猶如母親的乳汁,滋養萬民。廣場上所有的直線在廣場的正中央會齊,像眾星捧月一樣托出一個高聳的建築體-梵蒂岡方尖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