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是「整個基督」( Christus totus )的「行動」。凡現在舉行禮儀慶典者,已跨越此世的標記,參與天上禮儀。那天上的禮儀慶典完全是共融和慶祝 ( feast ),是整個基督─包括頭和肢體─的工程。我們偉大的司祭,在天上的禮儀中,偕同榮福天主之母、宗徒、所有聖人和已經進入天國的廣大群眾,不斷地予以慶祝。
在禮儀慶典中,全體會眾都是「禮儀的執行者」,每人各司其職。由聖洗而來的司祭職是整個基督身體的司祭職。有些信徒領受了聖秩聖事,是為代表作為身體元首的基督。
禮儀慶典由標記和象徵所構成。這些標記和象徵取材於受造界(光、水、火)、人的生活(洗滌、傅油、擘餅)以及救恩史(逾越節的儀式)。 這些宇宙的元素、人類的儀式、紀念天主的舉動,被納入信仰的世界裡,並由聖神的力量所攝取,成為基督救贖和聖化行動的傳送工具。
彌撒亦稱「感恩祭」,源於《聖經。新約》的最後晚餐。是聖教會祭獻天主的大禮,其名稱來自拉丁文 Missa 的音譯。古代聖教會舉行感恩祭時,在禮儀結束時會向參禮會眾說:「Ite, missa est」(拉丁文)意思是:「彌撒禮成,你們去傳佈福音吧」!因此,「彌撒」便成了感恩祭的代用名稱。
根據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受難前夕的晚餐中,分別拿起無酵餅和葡萄酒,感謝祝福了,把餅、酒變成自己的聖體聖血,交給門徒們吃、喝,並命令門徒們要這樣做,來紀念祂;晚餐後,耶穌即被交付,受苦受難,在加爾瓦略山上被釘十字架而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建立了聖體聖事,舉行了第一台感恩祭。祂把餅和酒分別祝聖為祂的聖體聖血,表示祂受難死亡,傾流了自己的寶血,為全人類做贖罪祭。教會每主日舉行彌撒聖祭,便是按照耶穌所吩咐的,直接地重行祂在最後晚餐與在加爾瓦略山十字架上受難聖死的祭獻。
彌撒是聖教會最重要、舉行最多的禮儀慶典,也是天主教信友禮儀生活的主體與高峰,主要的信仰活動都圍繞著彌撒而進行。其目的是藉著耶穌的聖體聖血祭獻天主並與信友的超性生命結合,也向天主表示欽崇、懺悔、感恩與祈求。因此,在每台彌撒中信友們齊聲歡呼:「基督,我們傳報祢的聖死,我們歌頌祢的復活,我們期待祢光榮的來臨。」
第一等慶節:節 日
普世教會都慶祝的主基督、聖母及聖人的「大節日」( solemnities )。例如復活節,聖誕節,諸聖瞻禮,耶穌升天,基督聖體,或聖人曾在世時的重要事件。
第二等慶節:慶 日
普世教會均舉行的主基督、聖母及聖人的「慶日」( feasts )。例如慶祝由某些聖人、及總領天使和宗徒的慶日。
第三等慶節:紀念日
普世教會均舉行的「聖人必行紀念日」( obligatory ),或留給本地、本區,或修會、團體舉行的「聖人任選(自由)紀念日」( optional )。
第四等慶節:自由紀念日
(未註明者為平日)無專用彌撒經文,但每天有指定的聖經選讀。若為信友的信仰效益,可在平日或自由紀念日舉行特敬聖母彌撒、聖人紀念、追思彌撒等。
舉行彌撒,是基督及按聖統制組織起來的天主子民的行動。對普世教會、地方教會,和每位信友而言,彌撒實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中心。彌撒是天主在基督內,聖化世界的行動高峰,也是人們在聖神內,藉聖子基督,欽崇天主聖父的敬禮高峰。此外,順著禮儀年的循環,在彌撒聖祭中紀念救贖奧蹟,且以某種方式使之活現在我們眼前。其他所有禮儀行動,及信友生活的一切行動,都與彌撒聖祭有關,並由此發源,亦歸宗於此。
舉行彌撒時,應依照每個禮儀團體的性質與環境,妥善安排,務使信友滿懷信、望、愛三德,在身心雙方面,都能有意識地、主動地、完備地參與禮儀。因為這是教會所渴望的,是禮儀本質所要求的,也是信友因著聖洗,所具有的權利和義務。
舉行感恩祭,就如所有禮儀一樣,取用有形的標記,以培養、增強、並表達信德。所以要特別注意:應選擇並採用教會所提供的方式和要素( elementa ),按照人們和地區的情況,使信友更能主動地、完備地參與,並能獲得精神效益。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