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史與沿革

簡 史 與 沿 革


一、簡 史

  天主教於 1626 年(明天啟 6 年)由西班牙傳教士傳入台灣基隆、淡水等地。 1642 年,台灣北部為荷蘭佔領,西班牙傳教士被遣送巴達維亞。直到 1859 年 5 月後,開始在台灣植基,再度開啟了天主教在台灣的歷史新頁。

  台灣原屬福建教區, 1883 年(清光緒 9 年),教廷劃福建省為福州與廈門兩教區,台灣隸屬廈門教區。台灣割讓於日本後,最初仍維持原狀,直至 1913 年(民國 2 年) 7 月 19 日,台灣才獨立成為監牧區,但教友所用經本、教會年曆等,仍多採用廈門或福州教會的出版品。歷任監牧如下:

  • 1913 年至 1919 年,林牧才神父(亦作茂才, Fr. Clemente Fernandez ),道明會士,西班牙籍。
  • 1920 年至 1941 年,林多默神父( Fr. Tomas de la Hoz ),道明會士,西班牙籍。
  • 1941 年至 1946 年 4 月,里協淺次郎神父,日本籍。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後,民國 35 年( 1946 年) 4 月,里協淺次郎神父返回日本,將教務移交於本省籍涂敏正神父,委為代表。


二、沿 革

1626 年,天主教進入台灣,最早始於西班牙人統治台灣北部,有西班牙籍的道明會會士來到台灣對原住民傳教,直至 1642 年西班牙被迫離開台灣後中斷。

1859 年,三位來自菲律賓的西班牙籍道明會傳教士及五位中國教友傳道員,從中國大陸橫渡台灣海峽抵達打狗港(今高雄港),並在靠近高雄愛河河口的地方購地興建簡易傳教所(即今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成為天主教會在台灣的第一個據點。此為天主教正式在台灣發展之始,至 2019 年已逾 160 年。

1883 年,天主教傳入台灣後,隸屬福建監牧區(現福州教區之前身)管理,歸新成立的廈門監牧區(現廈門教區之前身)管轄,當時主要由道明會總理教務。

1895 年,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台灣成為日本領土,但教務仍隸屬廈門監牧區管轄。

1913 年,羅馬教廷將台灣與澎湖脫離廈門監牧區,獨立設置台灣監牧區,教務仍由道明會神父所主持,教座則設置於高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台灣天主教會轉為日本籍神職人員負責。在日本統治的這段期間,台灣的教會體制逐漸完備。

1945 年,台灣歸屬中華民國,日籍神職人員全部遣返,台灣天主教會的教務改由華籍神父主導,但監牧再由道明會會士擔任。

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之後,有本國及外國籍的天主教信友及神職人員自中國大陸來到台灣。除了在台灣服務的修會增加外,台灣本地與大陸來台的神職人員也逐漸取代外國籍神職人員,成為台灣天主教會發展的主力。

1952 年,台灣建立聖統制,正式由原有的傳教區體制轉為教區制;而台灣地區的教區數目,也逐漸由原本的 1 個監牧區,增加至 7 個教區、 1 個宗座署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