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道分享 教區中心 - 教宗方濟各 | 2021-04-13 | 點閱數: 761

(梵蒂岡新聞網)基督徒不該待人冷漠、過著半個信仰生活。 4 月 11 日天主慈悲主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附近的聖神堂主持彌撒,邀請信眾省思天主是否觸碰了自己的生命。

教宗說:「請看看你是否俯身親近他人的傷口。今天我們應當問自己:『經常領受天主平安的我、經常領受祂寬恕與慈悲的我,是否慈悲善待他人?經常受到耶穌聖體滋養的我,是否做了些幫助窮人止飢的事?』我們不可冷漠待人,我們不能過著半個信仰生活,光是領受卻不付出,光是接納恩典卻不為他人無償奉獻。」

在彌撒講道中,教宗提及眾門徒「領受慈悲後變得慈悲為懷」。復活的主耶穌「安慰他們沮喪的心,慈愛地扶他們重新站起來」,如此促使他們「復活」。教宗強調,「一個人若不意識到自己領受了慈悲,就很難慈悲待人」。在蒙受慈悲時,三種恩典沛降,它們分別涉及平安、聖神與傷痕。

首先,平安使得門徒從害怕追捕、擔心落得跟主耶穌一樣的下場,從捨棄和否認主耶穌,過渡到重新獲得內心的平靜。教宗指出,復活的主耶穌現身時,重複說了兩次:「願你們平安!」「耶穌帶來的平安,並非從外部消除問題,而是在心中注入信賴。那不是外在的平安,而是心靈的平安」。耶穌的平安讓門徒從內心懊悔變成投入使命。

「那既不是寧靜,也不是安逸,而是走出自我。耶穌的平安使人擺脫那些令人裹足不前的封閉態度,粉碎那些桎梏人心的枷鎖。門徒們感受到蒙受慈悲:他們感到天主沒有責備他們、沒有羞辱他們,卻信任他們。是的,天主比我們自己還相信我們。」

在祝福了平安之後,耶穌賜給門徒聖神的恩典,以寬恕那些在危難關頭捨棄主耶穌逃走、事後惴惴不安的門徒的罪過。教宗解釋道:「《聖詠》說:我們的罪惡常在眼前(參閱:五十一 5 )。我們無法憑一己之力消除罪惡。唯有天主能消除罪惡,唯有祂能以慈悲引領我們走出最悲慘的不幸。我們跟那些門徒一樣,需要受到寬恕,由衷說出:『上主,求祢寬恕!』讓我們敞開心扉來接受寬恕。在聖神內的寬恕是個內心復活的逾越之恩。讓我們祈求恩寵,好能接納這份逾越之恩,擁抱寬恕的聖事,並且明白告解聖事的核心不是帶著罪過的我們,而是心懷慈悲的天主。」

告解聖事的用意在於扶起失足犯錯的人。我們人人都需要這點,如同孩子跌倒後需要父親扶他一把那樣,「天父也隨時樂於伸手扶我們重新站起來,幫助我們前行」。

「這隻安全又可靠的手便是告解聖事。它是扶我們重新站起來的聖事,不讓我們跌倒後在堅硬的地上哭泣。那是復活的聖事,是純然的慈悲。聽告解的人必須讓人感受到慈悲的甜美。這是所有聽告解的人的道路:讓人感受到耶穌寬恕一切的慈悲的甜美。天主寬恕一切。」

在平安與寬恕之後,耶穌賜下以「慈悲」來醫治的「傷痕」。正如多默「觸摸到那些天主愛我們到底的傷痕」一樣,這些傷痕是「天主與我們之間的渠道,為我們的不幸傾注慈悲」,我們藉由這些傷痕進入「祂的溫柔」,對祂的慈悲不再心存懷疑,卻發現祂已「溫柔接納了我們的每個軟弱」。這就是在每一台彌撒中發生的事:在感恩祭中,「耶穌為我們獻出祂帶著傷痕、死而復活的聖體;我們觸碰祂,祂也觸碰我們的生命」。

教宗表示:「基督徒的旅程由此展開。相反地,我們要是奠基於自身的能力、我們架構和計劃的效率,我們就會走不遠。唯有接受天主的愛,我們才能為世界帶來一點新意。」

領受慈悲的門徒變得慈悲為懷。他們中間沒有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財產屬於自己,卻將一切歸為公用」。教宗表明,「這不是共產主義,而是純粹的基督信仰。我們若是想想,這些門徒不久前才為了賞報和榮譽,為了他們當中誰是最大的而起過爭執,這就更加令人感到驚訝」。

在他人身上看到改變自己生命的同一慈悲、發現擁有同樣的「使命、寬恕和耶穌聖體」後,便會自然而然地分享塵世的財富。觸碰了上主的傷痕,他們「就不會害怕照護有需要者的傷口」,因為他們在其中看見了耶穌,因為耶穌臨在於那裡,臨在於有需要的人的傷口中。

彌撒結束後,教宗繼續在聖神堂內帶領信眾誦念《天皇后喜樂經》,並問候在場眾人,包括醫護人員、仁慈醫院修女會修女,以及意大利民防單位的志工。教宗讚許他們將慈悲化為具體現實、化為對困難群體的關懷、服務和關注,並且期許他們始終感到領受慈悲,好能慈悲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