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人傳記 教區中心 - 教會新聞 | 2022-01-28 | 點閱數: 487

1 月 31 日 聖若望鮑思高( St. John Bosco , 1815—1888 )

慈幼會 會祖

1 月 31 日 聖若望鮑思高-1 1 月 31 日 聖若望鮑思高-2

究竟是怎樣的夢境需要認真的祈禱呢?它不就是我們心靈內隨機的影像而已嗎?

1858 年,教宗碧岳九世會晤了鮑思高,當時聖人正致力於教育棄童;教宗獲悉聖人自九歲起即有一異夢,那夢揭示了聖人的一生,也導引了他的使徒工作。於是,教宗向聖人提出請求說:「請將這些夢與你所有告訴過我的一切全部紀錄下來。」在教宗眼裡,聖人的夢想與其所從事的工作就好像是一個傳奇一樣,因為聖人的教育工作正是來自他自己夢境的靈感。

 

無論聖經與教會傳統如何看待夢境,當聖人九歲做了第一個關於自己的夢時,他所遭遇的是極大的懷疑。年輕的鮑思高夢到自己與一群孩童在一塊平地上,當孩童們開始口吐惡言並作些怪異的行止時,聖人便跳入他們當中,試圖以拉扯與責罵聲來勸阻他們。突然,有一位身穿白衣,臉部散發著光芒的人在他心頭浮現。「那人」責怪聖人後,指定他做這群孩童的領導者。聖人一想到要帶領這些難以管教的孩童就頭皮發麻。然而,「那人」卻對聖人說:「你將要以溫和與仁慈來贏得這些孩童的心,而不是狂暴烈怒。」在這種情況下,連成人都會極不情願了,更何況是九歲的鮑思高呢?他甚至帶點不悅的口氣抱怨說:「我還只是個小孩,你怎能叫我做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事呢?」「那人」回答說:「因著你的服從與所獲得的知識,你會完成這看似不可能的使命的。」之後,那些孩童的舉止,變得更加狂野不堪,就如同野獸一般。「那人」告訴鮑思高說:「這就是你工作的禾場。」鮑思高發現,一旦他更加謙卑與忠信地面對自己的使命時,他就會看到孩童們的轉變 ─ 因為這群野獸在感化下都變得有如溫馴的羔羊了。

 

當聖人告知他家人這個夢境的時候,兄弟們便都加以嘲笑,因為每個人對此夢境都有不同的詮釋。有的說鮑思高要成為一個牧羊人,有的說他要成為一位司鐸,有的則說他將來會是一群匪徒的首領。鮑思高的祖母卻告誡他說:「關於夢境的一切,都別加以理會。」聖人回答說:「我也這樣想啊!可是這夢總是揮之不去。」事實上,這第一個夢使得聖人投身於窮人與棄童的服務工作之中;那在九歲時要以愛來引領孩童的不可能任務,也使得這些孩童的生命變得更加充實。

 

剛開始時,聖人得先學習如何變些戲法或耍些花招來吸引這些孩童的注意,一旦他們被吸引了,鮑思高就想辦法教育他們並帶去參與彌撒。整個過程並非都很順遂的,因為很少人能忍受一群吵鬧的小孩在旁邊嬉鬧;況且,聖人的經費有限,致使許多人認為他的理想太過瘋狂了。他的二位所謂「朋友」,甚至還企圖將聖人帶往醫院確認其精神狀態呢!另外,那些曾允諾協助的司鐸們,面對這群難以管教的孩童,也大多在挫折中選擇離開了。

 

鮑思高所能找到鼓勵與支持,全來自於他對自己所作之夢的信念。在一個夢境之中,聖母引領他走進一個美麗的花園裡。在該處,每個地方都有著馨香的玫瑰,它們在土地上綻放著就好像地面配戴著花冠一樣,空氣中也充溢著玫瑰的芬芳。聖人被告知應脫下腳上的鞋,然後沿路漫步在滿是玫瑰花的花園裡。聖人走沒幾步路,他赤裸的雙足就被荊棘刺傷得血流如注。就在他想回頭穿起鞋子的時候,聖母告訴他應穿上結實的鞋子。當聖人第二次走入花園時,有幾位助手在後面跟隨著。突然,花園的牆壁漸漸向他靠近,花園的頂棚也開始坍塌,玫瑰花叢都向他所在的走道蔓延了過來,所有的荊棘從四面八方攀附在聖人的身上。他越是想將荊棘往旁邊拉扯,就越弄得身上滿佈傷痕。最後,聖人全身都被這些荊棘纏繞著。然而,在旁看的人卻說:「鮑思高的運氣多好啊!他的路上永遠有盛開的玫瑰;他在這世上毫無掛慮,一點困擾也沒有!」許多跟隨在聖人後面的助手們,都以為這是趟容易的旅程,結果看情況後都轉身回去了,不過還是有幾位留下陪伴著聖人。最後,在越過了所有的玫瑰與荊棘之後,鮑思高找到了另一個更使人驚嘆的花園,一陣清涼的微風吹拂過他被撕裂的皮膚,竟醫治好身上所有的創傷。

 

聖人如此詮釋自己的夢境,他認為:那條路徑就是他的使命,玫瑰則是他對孩童們的愛,荊棘則是過程中可能有的阻礙、挫折與分心。為鮑思高而言,這夢境的信息是相當清楚的:他必須繼續堅持,對天主或對其使命不應失去信念,爾後,他才能來到那屬於他的所在。鮑思高常常藉由分享來實現他的這些夢想,有時候他會在不同的個人或團體中重複述說它們,為使這些人或團體一樣地受此夢想所鼓勵。他會這樣說:「讓我與你分享我心裡全神貫注的一個夢想。」最常聽到聖人分享的團體,就是他曾幫助過的那些孩童們了,因為他們正是這夢想的一部份。在聖人的一次夢境中,他看到孩童們正在吃著四種麵包,這四種麵包分別代表孩童靈魂的四種狀態。他說,他很高興能與那些想知道自己吃什麼麵包的孩童交談,並且藉此機會給予他們靈魂上的指引。

 

聖人於 1888 年過世,享年 72 歲,他的工作被他所創建的「慈幼會」所延續著。 

 

「孩子們!我在漫長的職務中,多少次體驗到這項偉大的真理:發怒比忍耐容易,威嚇孩子較規勸容易;甚至我可以說:因缺乏忍耐與驕傲而懲罰孩子,要比堅定而溫和地容忍並糾正他們更為方便。可是,我卻請求你們要具有保祿的愛德,他以這種愛對待他的新教友;當他們不願受教或反對他的關愛時,他屢次含淚勸導他們,甚至哀求他們。

….凡屬於我們權下的孩子,我們都應該視如己出。我們要如同耶穌一樣為他們而服務;祂來到這世上是為服務,而不是為出命。我們應以統治者的姿態為恥;我們對他們行使權威,是為了提供他們更好的服務。

…他們都是我們的孩子,因此,當我們糾正他們的錯誤時,絕不可發怒,而應該抑制自己,如同完全息怒一樣

我們不可在心內發怒,眼睛不可輕視人,口舌不可怒罵人。猶如真正的慈父,要對孩子們的現在表示仁慈,對未來表示希望,專心致志於真正地糾正他們的錯誤

在極嚴重的情況時,我們更好謙卑地懇求天主;這比我們急不擇言,而責備他們更好,因為人聽了會傷心,對受罰者也毫無裨益。」---節錄自《每日誦禱》 1 月 31 日聖若望鮑斯高書信集

文章來源:《聖人傳記》思高聖經學會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