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透過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致函第 43 屆里米尼各民族友誼大會,籲請基督徒團體滋養人際友愛,“不是在陽台上授課”,而是“基於必會實現的希望,走上街頭”。
(梵蒂岡新聞網)第 43 屆里米尼各民族友誼大會於 8 月 20 至 25 日舉行,主題是“對人的熱情”。在這 5 天的相會中,將有不同的集會和討論、有關信仰、政治主題的表演節目和藝術活動。
教宗方濟各在此機會透過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致函里米尼主教蘭比亞西( Francesco Lambiasi ),呼籲今日基督徒在“衆人彼此敵對”的氛圍中,重新發現“以愛”來關注他人、相互接近、共同尋求善的途徑。
信函中寫道,“"有時,歷史似乎背棄了基督對人的這種注視”。教宗方濟各多次强調,我們所處的時代的脆弱性也表現在,“認為不存在救贖的可能性,不相信有一隻手能把你扶起來、一個擁抱能挽救你、寬恕你、使你振作起來”。這也是“許多人最痛苦的經驗,他們經歷了疫情時期的孤獨,或是被迫放棄一切為逃避戰爭的暴行”。
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與今年里米尼大會的主題深有共鳴,因為它一方面顯示出每個人都需要“天主的慈悲和憐愛”,另一方面體現了“對旅途中遇到的每個弟兄姐妹無條件的熱情”。這不僅是“慷慨”,也是“在每個被遺棄或受排斥的弟兄姐妹身上認出基督”。
在今天這個“衆人彼此敵對”的世界上,“利己主義和局部利益”盛行,疫情和戰爭又使我們在人類關懷的項目面前向後倒退,如何能把我們身邊的人視為需要呵護的珍寶呢?信函指出,“兄弟友愛的道路不是畫在雲間,而是透過存在於我們社會中的許多精神荒漠”,如同本篤十六世所説,正是在荒漠中能“重新發現生活中要緊事物的價值”。
教宗方濟各在信函中指明道路,“我們的努力不光在於行動,或促進及援助計劃”,也“不是一種過度的忙碌,而首先是對他人的關注,將他視為與我們合而為一。這種愛的關注是真正為他這個人著想的開端”,並渴望尋求他的益處(參閱:《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 199 號)。
為他人奉獻自己,這就是建立教宗在信函中叮囑的“人際友愛”:這是向衆人開放的兄弟情誼,能“推倒圍墻、去與他人相遇,意識到任何處境的每個具體的人都是有價值的”。要愛另一個人原本的樣貌,因為他是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所創造的,因此具有不可侵犯的尊嚴,任何人都不能予以支配或侵犯。
教宗邀請大會的參與者推動這人際友愛,以自己的見證予以滋養。縮短距離、彎下腰在子民中觸摸基督苦難的骨肉。“我們時代的男女多麽需要遇到這樣的人:他們不是在陽台上授課,而是基於必會實現的希望,走上街頭,與人分擔每日生活的辛勞!”
教宗最後邀請衆人響應這個號召,並將其視為基督徒的歷史任務,那就是“繼續與普世教會合作,走在各國人民友誼的道路上,在世界上擴展對人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