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音報導 教區中心 - 教宗方濟各 | 2023-01-13 | 點閱數: 669

教宗公開接見:傳教使命是基督信仰生活的氧氣

“福傳的熱情”,即“使徒熱忱”是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新系列的主題。教宗指出,直到地極宣講福音的喜樂是教會至關重要的一個維度,每個人要從自己的環境做起,不是勸人改變信仰,而是為基督作見證。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 1 月 11 日上午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開始新一輪的要理講授,主題為“福傳的熱情”,也就是“使徒熱忱”。教宗表明,這對基督徒生活和教會是一個迫切和關鍵的主題,因為教會始於傳教、蒙召做傳揚耶穌的見證人,將祂的光散播至地級。教宗也強調,福傳並不是勸人改變信仰,兩者不同。

然而,走出去向他人宣講福音的心火也會減弱。這個願望有時會黯然失色,基督徒成了封閉的人,不再關注別人。教宗表示:“基督信仰生活一旦失去福傳的視野、宣講的視野,就會生病:自我封閉、以自我為準則、畏怯退縮。若沒有使徒熱忱,信仰就枯萎。傳教使命則是基督信仰生活的氧氣:使它強健並得到淨化。”

為“重新點燃聖神願在我們心中永遠燃燒的熱火”,教宗講解了《福音》中關於瑪竇宗徒蒙召的情節(瑪九 9-13 )。依照聖史瑪竇本人的記述,身為稅吏的瑪竇受眾人鄙視、被視為通敵者和背叛人民的人,耶穌卻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一個人。教宗強調“看”這個字,即耶穌慈愛的目光接近那個罪人。一切從那裡開始,耶穌不看他是個稅吏或罪人,而是深入實質,抵達這個人。

“我們也能詢問自己:我們看別人的目光是怎樣的?多少次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的缺點,而非他們的需求;多少次我們因別人的所為或想法就給他們貼上標籤!甚至作為基督徒,我們也想知道:這是我們的人或不是我們的人?耶穌的目光不同:祂總是以仁慈和寵愛的目光注視每一個人。基督徒必須如基督那樣,尤其像祂那樣注視所謂‘遠離的人’。”

教宗繼續表示,瑪竇回應了耶穌的目光,完成一個動作,“起來跟隨了耶穌”。教宗解釋,“起來”這個福音中的細節很重要,因為這表示瑪竇脫離了權力。“在那個時代,坐著的人對站在他面前的人具有權威”,耶穌給瑪竇打開“服務的視野”。

“這是基督的所行,對基督徒極為重要:我們作為耶穌的門徒,我們作為教會,是坐著等候人們來,還是曉得起來,與他人行走、去尋找他人呢?這種說詞不是基督徒的態度:‘他們該當來,我在這裡,他們要來。’不能這樣,你應去尋找他們,你應走出第一步。”

教宗接著問道:瑪竇行動起來,但要做什麼?我們會想,也許他要有新的經歷。相反,這位未來的門徒回到自己家中,正如《路加福音》的記載,他“擺設了盛宴,有許多稅吏和其他的人,與他們一同坐席”(路五 29 )。教宗說,“瑪竇回到他的環境,但他改變了,與耶穌一同返回那裡。他的使徒熱忱並非在一個全新、純淨和理想的場所開始,而是以他所生活和所認識的人那裡為起點”。

“這正是傳給我們的訊息:我們不必等著成了完人和跟隨耶穌走了很長的路後才為祂作證;我們的宣講要從今天、在我們所生活的地方開始。這並非開始設法說服別人,不是去說服,而是每日見證那注視我們、讓我們重新站起來的愛的美妙。正是這美妙傳播使人信服的美好,不是我們,是上主自己。我們只是宣揚上主的人,不宣揚我們自己,也不宣揚一個政黨、一種意識形態。”

說道這裡,教宗提到本篤十六世的有關教導:“教會不勸人改變信仰,而是憑著吸引力而得以發展。”接著,教宗講述了在阿根廷的一家醫院發生的事。一群韓國修女來到那裡,她們不會說西班牙話,卻立即贏得了病人的愛戴,因為她們以自己的行動和目光傳揚了耶穌。教宗最後表示,“這就是吸引力,與勸人改變信仰截然相反”,這“有吸引力和喜樂見證”的目的,乃是將耶穌的愛帶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