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 年 四 旬 期 qaimut - 主日福音 | 2017-10-17 | 點閱數: 2178

甲年 聖灰禮儀

父看見必要報答你

瑪六,1~18



 

甲年 四旬期 第 1 主日

齋戒禁食 三退魔誘

瑪四,1~11


 


唯獨事奉天主,永不離開聖神


主內親愛的兄弟姐妹:



  耶穌在上個主日教導了我們,真正的財富是「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瑪六 33 )。這是心靈的財富,事奉天主的財富;這是生命的財富。這真正的財富使我們成為自由的人,活生生的人,把每一天都視為繼續生活下去的良機。雖然每一天都該受足一天的苦,但是每一天我們都能坦然面對一切,堅持希望。這個主日,我們已進入教會禮儀的四旬期。四旬期是生命的時期,更正確地說,是守護生命的時期。在甲年四旬期第一主日,教會藉著彌撒讀經給我們舉出兩個亞當的範例,邀請我們選擇生命,勉勵我們盡力守護生命。


 

  第一篇彌撒讀經描述亞當(ādām :希伯來文對人的總稱)原出自地上的塵土。這是聖經的圖像,說明人原本脆弱和低下的一面。可是,天主用祂的手親自塑造了人,使人成形;天主又把祂的生命氣息吹進人內,使人成為有靈的生物。這並非只是一則故事,而是一個勇敢的信德宣言。若人碰觸天主,依靠天主生活,那麼人無論是何等的脆弱,他仍能與天主同氣同息。人因此可以在樂園中擁有幸福生活的一席之地(創二 7-9 )。

 

  不幸的,就如這篇彌撒讀經隨後的描述,人最後卻陷入了蛇的誘騙,使自己遠離了天主。蛇利用人原本美好的求知欲,以似是而非的花言巧話,慫恿人違抗天主的命令,以致人因遠離了天主而生活癱瘓,失卻了純真。蛇說:「你們哪一天吃了這果子,你們的眼就會開了,將如同天主一樣知道善與惡」(創三 5 )。知道善與惡這兩個極端,也意味著知道善與惡之間的一切。人確實渴望獲得像天主一樣的全知;這是人本能的求知欲,這是人的本性。這求知的渴望本身並無不好,也並非人的驕傲。天主既然願意與人分享祂的氣息,祂也樂意與人分享祂的知識。其實,天主早已開始引導人逐漸地認識祂的受造物,賜給人獲取知識的能力。天主把各種野獸和天空的飛鳥引到人面前,凡是人給生物起的名字,都成了那生物的名字(創二 19-20a )。因此,知道善與惡,擁有知識並非問題所在,也不是人與天主建立關係的阻礙。

 

  《創世紀》繼續給我們敘述,人違背天主命令後的結果完全相反蛇所說的,他們不但沒有獲得像天主那樣的全知,他們反而「發覺自己赤身露體」(創三 7 ),意思是「赤裸裸」,一無所有。其它的野獸和飛鳥還有毛羽遮體,他們卻一無所有。更有甚者,他們發現自己遠離了天主,所以他們實實在在一無所有。使人遠離天主的是他們對天主的抗命,吃了禁果:「只有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那一天你吃了,必定要死」(創二 17 )。若仔細閱讀這條禁令,我們便可看出,它所強調的並非「禁止吃知善惡果」,而是要求人「守護生命」,不要傷害那源自天主的氣息的生命。天主要求人與祂保持同氣同息,但人失敗了。

 

  然而,為什麼人沒有如這條禁令所列明的後果立刻死亡呢?有兩個解釋。首先,人確實成了必死的,人人都要死,得承受這禁令的後果。另外,我們更得承認,這禁令的後果真的立即生效:當人違犯了這禁令,他就立刻死了;只因為天主以祂的仁慈裹住了這立即生效的死亡,所以人才得以繼續生存。這後者其實就是這整個信德故事的信念,給我們傳述天主對人無限的寬仁。雖然人現在必須歷盡千辛萬苦才能保住天主賜予的氣息,但天主仍舊與人同在;天主並沒有將人棄之不顧。這同時也告訴我們,守護來自天主氣息的生命是一項神聖的使命。

 

  這主日的第二篇讀經和福音緊密相連。保祿向我們證實,耶穌基督是第二個亞當。第一個亞當違背天主的命令,以致罪惡進入了世界,死亡殃及了全人類;第二個亞當完全服從天主,給世界帶來了正義的恩寵,全人類都因他的正義行為而獲得成義(參閱:羅五 12-19 )。聖史瑪竇鮮明地給我們講述耶穌的正義行為,敦促我們跟隨耶穌,「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天主」(申六 5 )。

 

  在耶穌受洗後,聖神降到耶穌身上,然後把他帶到曠野受試探四十天之久(瑪四 1-2 )。在這四十天,聖神一直與耶穌同在,並沒有離開耶穌。在閱讀耶穌受試探的事蹟時,我們且不要把耶穌看成一個超凡的人,憑自己的力量就能克勝一切誘惑。在此的重點是,耶穌是正常的人,但他是一個始終與聖神同在的人,他受天主派遣來引領所有人找到真正的自己,一心一意歸向天主。耶穌是我們跟隨的對象,不只是仰慕和欽佩的對象。我們要跟隨耶穌返璞歸真,找到自己,碰觸天主。

 

  在曠野中耶穌三次受到試探,一次比一次嚴厲,一次比一次現實。聖史瑪竇用了三個名稱教我們認識這些試探的面目:它們是「diabolos ,魔鬼」(瑪四 1 , 5 , 8 , 11 ),「peirazōn ,試探者」(瑪四 3 ),和「 satana ,撒殫」(瑪四 10 )。最後的一個名稱是出自耶穌自己的口。

 

  魔鬼( diabolos )的試探是為了叫人分心。魔鬼設法分裂耶穌的心,要耶穌把心分出一些給它,讓它在耶穌心中也佔一席之地。它只要得到耶穌的注意和承認;這為它就夠了。只要把心分出一些給它,耶穌就立刻可以獲得「世上的一切國度及其榮華」(瑪四 8 ),享盡榮華富貴。這的確是很大的誘惑,很多人陷入其中。

 

  耶穌對魔鬼說:「去罷!撒殫!」(瑪四 10 )。在耶穌宣布自己必須受到許多痛苦,並將被殺後,伯多祿便拉耶穌到一邊,諫責他。耶穌也對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瑪十六 23 )。撒殫( satana )是人走上真道、堅持正義的絆腳石。它以光的形象,假意站在人這一邊,給人提供似乎很好的建議,勸人過舒適的生活,不要受苦。它在人心中散佈懷疑的種子,使人三心兩意,教唆人在正直原則的生活面前猶豫不決。這誘惑更具現實意義。

 

  試探者( peirazōn )是「那以花言巧語企圖欺騙人、引人跌倒者」。它更加狡猾詭詐,只給人帶來紛爭、仇恨和兇惡,就如亞當和厄娃受到誘惑吃了禁果後的處境那樣。人總是無能克勝它的誘惑,必定要失敗。人唯一能克勝它的辦法就是祈求天父。耶穌自己就這樣教導我們:「我們在天的父!求祢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希臘文: peirasmon ),但救我們免於兇惡」(瑪六 13 )。耶穌自己在他經受苦難前,也這樣祈求天父:「我的父啊!若是可能,就讓這杯離開我罷!但不要照我,而要照祢所願意的」(瑪廿六 39 ) 。耶穌深知我們無力克服誘惑,因此祂再三勸勉我們:「醒寤祈禱罷!好使你們不陷於誘惑」(瑪廿六 41 )。

 

  在曠野中,耶穌遇到了 diabolos ,使人分心和製造分裂的魔鬼;碰見了 peirazōn ,引人跌倒、帶來紛爭和仇恨的試探者;面對了 satana ,勸諫他走歪路、不要受苦的撒殫。耶穌之所以有能力克勝一切誘惑,是因為他始終依靠聖神,總是給天主留下施展作為的空間,絕不自恃己力。耶穌完全服從天主,全心接受聖神的指引,從不離開聖神。因他全然的聽命,他是真正的天主子,也就是與天主最親密的人,讓人能在他身上看見天主的人:「一切唇舌無不明認耶穌基督是主,以光榮天主聖父」 (斐二 11 )。
 

 

  在這四旬期間,讓我們祈求天父賜給我們聖神的恩寵,使我們跟隨耶穌,效法耶穌的服從,全心全意事奉天主,永遠不離開聖神。阿們。

 

~張德福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