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 年 常 年 期 qaimut - 主日福音 | 2017-10-19 | 點閱數: 1117

丙年 常年期 第 33 主日

堅忍到底 保全生命

路廿一,5~19



活的信德常革新應變堅忍到底

 

主內的兄弟姊妹:

 

  主日福音引起我們對耶路撒冷聖殿心存美好的嚮往;聖殿設計堂皇,裝飾富麗,令人對它的奧妙神奇讚歎不已。人們當時既然還對如此精美的禮儀祭獻中心深感慶幸、心懷感恩,多少也顯示出他們的日子過得不錯。然而,正當他們興高采烈地談論這座聖殿時,耶穌卻預言這一切都將不復存在:「待時日一到,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都要被拆毀」(路廿一 6 )。其實,《路加福音》在敘述這事蹟時,一般上認為是在公元 85 年左右,那時這座耶路撒冷聖殿早已被拆毀,所剩下的就只是心中美好的嚮往。聖史路加藉此事蹟回顧耶穌的教導,勉勵我們要信德堅固,並嚮往更美好的天上耶路撒冷聖殿,恆心渴望永遠的救恩。

 

  早在耶穌誕生前三百年,猶太國便已開始越來越動盪不安,內有民族紛爭,外受強國侵占,首先是希臘帝國,然後是羅馬帝國。這種緊張局勢造成了社會秩序的紊亂,導致曾經一度和平相處的不同團體彼此意見分歧,也相互敵對。整個社會精疲力竭,正走向自我毀滅。在這處境中,人們心中因而浮現一種設想,認為全能的天主已經給這愈加不穩定的世界訂定了其確定的末日。這末日何時到來,因此也成了迫切的大疑問。與此同時,人們也相信天主必會為他們興起一位救主默西亞,帶領他們走出這瘋狂的困境。這位默西亞要在紊亂不堪的社會中重建秩序;而他們這些在困境中堅忍到底的人必將得救,得以進入新生命。

 

  有些人認為這種全新的生命在現世就會實現,其他人則認為它是靈性的事實。有些人認為必須採取武力的途徑來爭取新生命,其他人則決定尋求別的途徑。這些不願動武的人同時受到兩方面的敵對:一方面是來自那些提倡武力的猶太人;另一方面是來自佔領者,因為在佔領者眼中,猶太人就是猶太人。因此,在這些不願動武的猶太人當中,許多就選擇了遷居曠野,與世無爭,例如:厄色尼派人,古木蘭團體,包括洗者若翰。這種情況從希臘帝國時代開始,一直延續到羅馬帝國時代。耶穌和門徒們就生活在這種意見分歧的猶太人當中,但他們不選擇遷居曠野,也不選擇動用武力抗爭。

 

  公元前 63 年,羅馬帝國入侵耶路撒冷城,開始在猶太國執行羅馬律法。猶太人把這事件看成是末世即將來臨的先兆,認為末世已是遲早的事情,無可避免。耶穌的門徒們也持同樣觀念,但他們堅信復活的基督那時必將光榮地再來,要為他們開啟一個全新的世代,舊的都將成為過去,一切都是新的: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城,而且不再需要聖殿,「因為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就是她的聖殿」(默廿一 1-2 , 22 )。雖然猶太人和基督門徒都相信末世的來臨,他們卻抱持兩種全然不同的信仰態度。基督門徒努力在這瘋狂和變化多端的世代中找到生活的意義,以堅固的信德克服困難,應對更變。他們的信德成了活的信德。

 

  猶太人卻選擇封閉信仰以對抗更變,拒絕改變。這就是司祭長、長老和經師們普遍的信仰態度。這種信仰態度看似堅強,但對生活並無多大的幫助。他們顯然不歡迎羅馬人的臨在,但他們也自知無能為力驅逐羅馬人,所以他們並不反抗,他們甚至打壓所有在他們眼中可能會讓羅馬人起懷疑的反抗分子。他們認定耶穌和門徒們就是這麽一夥人;他們害怕羅馬人會因為耶穌這夥人而毀滅他們的宗教信仰和他們所擁有的一切,也就是聖殿和耶路撒冷的特殊地位。於是,他們在羅馬總督比拉多面前控告耶穌說:「我們查得這個人煽惑我們的民族,阻止給凱撒納稅,且自稱為默西亞君王」(路廿三 2 )。即便如此,他們仍然無法制止聖殿和耶路撒冷的毀滅。而在公元 70 年,聖殿連同耶路撒冷城果然被羅馬人毀滅了。從末世來臨的觀點看,聖殿和耶路撒冷這兩個宗教機制其實早已從內部腐朽,只等待毀滅的到來。羅馬人的侵占只是加速了它們的毀滅,並非它們毀滅的原因。

 

  基督門徒所宣講的福音是中肯的福音,教導人要謹慎和鎮定,在苦難和迫害中堅忍到底。若堅信救主必要來到,苦難就不會使人絕望或丟失信德。基督門徒同時也勸誡人不要因驚惶而輕易受騙,不要輕信那些假冒基督名義而來的人;他們可以自稱是「默西亞」,但是這樣的聲言毫無根據,不值得信服。「默西亞」不是一個頭銜,而是實際的救恩行動,叫人獲得更大的自由與平安。在困苦中堅忍到底絕不是愚勇,也不是苦扛,而是機警和純樸(參閱:瑪十六 16 ),藉著耶穌親自賜予我們的「一切仇敵所不能抵抗及辯駁的口才和明智」來為耶穌作證(路廿一 15 ),同時堅信耶穌的許諾:「你們只要堅忍到底,就能保全你們的生命。」(路廿一 19 )

 

  對基督信徒而言,聖殿和耶路撒冷的毀滅並不是信仰的毀滅。耶穌曾多次指責耶路撒冷殘殺先知,又不願意接受天主的眷顧(參閱:路十三 34-35 )。耶穌還表明耶路撒冷已不再是朝拜天主的場所,在耶路撒冷聖殿祈禱也不能使人成義。祂對撒瑪黎雅婦人說:「女人,你相信我罷!到了時候,你們將不在撒瑪黎雅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若四 21 )。在法利塞人和稅吏祈禱的比喻中,耶穌說那個稅吏離開聖殿遠遠地站著,只是捶著自己的胸膛祈禱,但「這個人回到家裡,成了正義的,而那個人卻不然」(路十八 13 )。而對於稅吏長匝凱,他原不屬於聖殿的一分子,耶穌卻宣布說:「他也是亞巴郎之子,今天救恩來到了他的家」(路十九 9 )。耶穌更指責這座聖殿不僅不幫助人獲享天主的恩寵,反而阻礙人親近天主(參閱:路十一 51-52 )。因此,這座聖殿實在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它必定被拆毀,「不留一塊石頭在另一塊石頭上」(路十九 44 )。

 

  然而,這座聖殿被拆毀後,耶穌將在第三天把它重建起來。那時,它將不再是人手建造的商場般的買賣場所,而是全新的不用人手建造的恩寵之所,就是「祂自己的身體」(若二 21 ;參閱:谷十四 58 ;瑪廿六 61 )。藉著這座全新的聖殿,基督復活的身體,天主將在人間行動,完成祂的救贖工程,使所有相信基督的人獲得全新的生命,永遠的生命。這座全新聖殿既是基督的身體,它也就是基督的教會。因此,讓我們在這末世時期,在教會內堅持我們的信德,注目於永恆的救恩,對耶穌基督忠貞到底。阿們。

~ 張德福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