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十二,13~21
善用財富在天主前致富
主內的兄弟姊妹:
從這主日到第二十一主日的福音中,耶穌逐步教訓我們要以終極的觀點來考量生命。終極在此指的是生命的最後目標,不是大小事情的結束。美滿人生並不取決於擁有多少財產,所以只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是愚蠢的做法(丙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路十二 13-21 )。我們必須致力於在天上積蓄經久不朽的寶藏,如同那個忠信又精明的管家那樣(第十九主日:路十二 32-48 )。這種行為態度與世俗的價值觀截然相反,常會導致那些不以終極觀點看待生命的人與我們敵對(第二十主日:路十二 49-53 )。正因如此,我們才更應作出正當的抉擇,竭力由窄門進入天國(第二十一主日:路十三 22-30 )。
在這主日的福音中,耶穌教訓我們該如何正確地看待世間財物:「你們要謹慎,躲避一切貪婪,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有豐富的資產」(路十二 15 )。人生在世是為了在天主前致富,在天主認為重要的事物上致富。那麽,什麽是天主認為重要的事物呢?耶穌以糊塗富人的比喻向我們解釋說,重要的就是那能給人存留到永遠的事物。我們還可以問,世上真有什麽事物能讓人永遠存留的嗎?只有那能使人生活的事物,才能存留到永遠。若人只為自己聚斂錢財,擴建倉房以屯積更多的物產,這人雖有很多財產,但財產卻會埋沒了他的生命。這些財產不僅是物產,也包括頭銜勳章、文憑證書、榮譽會員等等,許多人在其中失去了自己。他們雖有豐富的資產,卻實在窮困。
且讓我們來細看主日福音的經文。有一個人來到耶穌跟前,請求耶穌幫他化解分家產的紛爭。耶穌拒絕他的請求,但不僅沒有讓他空手而歸,反而教給他更重要的生活智慧:謹慎地躲避一切貪婪,好能在天主前致富。然而,耶穌的教訓並非針對他一人,也不是那與他爭家產的兄弟,而是所有聆聽耶穌說話的人。耶穌用的是複數的代名詞,「你們要謹慎」((路十二 15 節)。耶穌教訓眾人認清財富的問題癥結:財富原是天主的恩賜,人理當善用它,不讓它把人給埋沒了(參閱:「塔冷通的比喻」,瑪廿五 14-30 )。善用財富是在天主前致富,學會真正生活,走向美好的永生。
人如何才算是真正生活呢?在耶穌所設的比喻中,糊塗富人的困境是我們要避免的。他從始至終都讓人覺得是個生活極度空虛的可憐人。他完全沒有說話的對象,只能自言自語。當天主最後跟他說話時,他不懂得回應,也沒有意識到應該求天主讓他生活。他真的已經不知道,或許再也沒有能力知道什麽是真正的生活。他現在早已存有了太多的資產,卻不使這些資產實際地對人對己有益,反而還要忙於新建更大的倉房來收藏更多的資產。這大倉房最終必將別人隔離在外,而他自己則將活活地被埋沒在內。他沒有朋友,連自己也來不及成為自己的朋友。他總是對自己說:「以後你可以好好休息和享樂」(路十二 19 )。然而,他卻等不到以後那麽一天。
那麽,他一生辛苦備置的資產將歸誰呢?真的有人能夠善用他死後留下的資產嗎?真的有人會領他的情嗎,或者為了他而又要再次引起分家產的兄弟紛爭呢?耶穌說的真理絕對沒錯:「凡是有的,還要給他,叫他富裕;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奪去」(瑪廿五 29 )。比喻中的那位糊塗富人之所以糊塗,正是因為他在豐富的資產中一無所有;他原本就沒有生命,所以連他現在的苟延殘喘,勉強存續的生命,也要向他索回。雖然如此,耶穌在此確實無意判斷或譴責任何人。祂要我們醒悟過來,好好反省,找到一條生命的道路,也就是把他人和自己當人而不當物看待,使他人和自己都得享生命,共苦也同樂。
這主日第一篇讀經中的訓道者是一位智者,與那位糊塗富人截然不同;雖然他面對的也是空虛的現世,但他堅持探索生命的意義,尋求智慧。他深受死亡的困擾,認為世人的命運並無異於走獸,「前者怎樣死,後者也怎樣死」(訓三 19 )。既然人人都得死,那麽即便活了兩千歲,也不比流產的胎兒幸福(訓六 6 )。訓道者不得不因此反覆感嘆:「虛而又虛,虛而又虛,萬事皆虛」(訓一 2 )。然而,他最後卻說出真理的智慧之言:「灰塵將歸於原來的土中,生氣將歸於天主,因為原是天主之所賜」(訓十二 7 )。這是訓道者從「虛而又虛,萬事皆虛」( 8 節)中歸納出的結論。
訓道者的苦惱成了對天主的強烈渴求。只有絕對圓滿的天主能填滿我們絕對的空虛;只有永遠生活的天主能使我們永遠生存。因此,訓道者邀請我們越過現世的局限,把眼界提昇到更高層的信仰智慧。這種信仰的智慧在太陽之下找不到,因為智慧與天主同在,但天主卻樂意把「智慧、學問和歡樂,賜給祂所喜愛的人」(訓二 26 );「智慧賦與有智慧者生命」(訓七 12 )。
我們很多時候因缺乏信仰的智慧,而看不見生命的意義。我們很多時候被生活中繁瑣和循環不息的事物困擾。我們工作,我們休息;我們歡笑,我們哭泣;我們犯罪,我們求寬恕。我們與人做朋友,卻又與朋友爭吵;我們去幫助人,可是又在幫助人的過程中傷了人。在這日常生活的循環運轉中,我們真的很可能會迷失自己,失去生活的方向,忘掉生命的目標,甚至放棄我們的使命。我們然後就陷入一種對生命悲觀和消沉的態度,認為生活確實是虛而又虛,毫無所益。
訓道者告訴我們,生活雖然看起來是空虛的,但是生活卻真正具有目的和意義。我們的使命就是為提昇自己,越過這世俗循環不息的生活,進入到屬靈的更高層面。在那裡,我們將會碰觸到自己,並再次找到自己。用基督信仰恩寵的眼光看,我們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耶穌基督的臨在,一如聖保祿所說的:「基督就是一切,並在一切內」(讀經二:哥三 11 )。只要我們將耶穌基督放在我們生命的中心地位,事事以耶穌基督為我們生活的原動力,以耶穌基督的情懷關心我們的生活環境,以耶穌基督的精神待人處事,我們就必定能以信仰的智慧看待人生。
因此,我們有信仰的人不能像無信仰的人一樣,否認復活,認為死後形神具滅,完完全全的消失。保祿對此說的好:「如果死人不復活,『我們吃喝吧,明天就要死了!』」(格前十五 32 )。我們有信仰的人不能削減生命內在的豐盛,只顧增添生命外在的擁有,把生活本質減化為生活形式;因為我們既然在聖洗時成了基督的人,就該度相稱於基督的生活,「就該追求天上的事,一切都因主耶穌的名而作,藉著祂感謝天主聖父」(哥三 1 , 17 )。
我們要感謝天主賜給我們復活的信仰,有能力在繁瑣和看似虛無的世上以終極的觀點、用永恆生命的眼光,看清我們現世生命的意義。讓我們在此時此刻學會真正生活,並且懂得讚賞永生的美好。讓我們祈求天主助佑我們在祂前致富,在生命的恩寵上加賜給我們永生的恩寵。阿們。
~ 張德福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