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 年 復 活 期 qaimut - 主日福音 | 2017-10-19 | 點閱數: 1887

丙年 復活期 第 6 主日

護慰者必教導一切

若十四,23~29



耶穌到天父那裡去

 

主內的兄弟姊妹:

 

  我們正踏入復活期的最後三個星期。耶穌死了,我們感到失落;耶穌復活了,我們感到驚喜。但是,耶穌自己始終明白祂的死亡和復活是天父的旨意,天父的救恩工程:「默西亞必須受這些苦難,才進入祂的光榮」(路廿四 26 )。耶穌一生兢兢業業,孳孳為善,祂的唯一心願就是承行天父的旨意。為此,聖奧斯定在復活節教導新領洗者跟隨耶穌,說:“ Dilige et quod vis fac!”意思是「兢兢業業而後行心所願」;不少人把這句話誤解為:“ Ama et fac quod vis ”(愛而後為所欲為)!其實,真愛從來都不為所欲為。

 

  在這復活期的最後三個星期,讓我們就一起思索耶穌進入祂的光榮,也就是進入天父內的生命。丙年復活期最後三個主日的福音有著逐步發展的連貫主題:首先是耶穌到天父那裡去(若十四 28 );其次是耶穌在天父那裡(路廿四 52 );之後就是聖神降臨節,屆時天父要同耶穌一起派遣聖神來作我們的護慰者(若十四 16 )。沿著這條連貫主題的思路,這主日我們先默想和省思「耶穌到天父那裡去」的意義。

 

  在這主日的福音中,耶穌因為要到天父那裡去,所以祂向我們說了告別的話。告別總會令人感到有些悲傷,讓人有點依依不捨。我們有時候在國際機場會看到一些父母送孩子到國外深造的場景:父母哭,孩子也哭,即使他們都知道去深造的離別是件好事。哭表示什麽呢?表示掛慮,也是祝福,是雙方都要對方好好照顧自己;但這告別的哭,總是很難與喜樂相連在一起。

 

  當耶穌和門徒們告別時,他們都沒哭。為什麽他們不哭呢?耶穌不哭,是因為耶穌很清楚這離別的重要性,一如祂之前「板著臉,像一塊燧石」(依五十 7 ),「決意麵朝耶路撒冷走去」受苦難那樣(路九 51 ),現在祂也決意到天父那裡去。那麽,門徒們不哭也是因為他們同樣明白這離別的重要性嗎?不是的,那是因為他們當時更本就不懂耶穌在說什麽。「到父那裡去」是什麽東西啊?他們完全不懂。等到他們懂得時,他們也不哭;因為那時耶穌已經到了天父那裡,而他們也都獲得了聖神的恩賜。

 

  「到父那裡去」是一個動態的行程,一個從地上到天上的行程。為耶穌來說,這是一個平安和喜樂的行程,一個值得歡慶的喜事。耶穌充滿平安,耶穌更要把祂的平安賜給我們,讓我們享有祂的平安;耶穌要我們因祂的平安而平安。怎麽說呢?因為耶穌這「去」是去到天父的愛和共融當中,是去到完整和圓滿當中。在希伯來文,「平安」的本意就是完整和圓滿:平安就是處在完整和圓滿的境況。這種平安能包容一切。而愛和共融就是喜樂,喜樂也能包容一切。這包容一切的意義就在於一個「大」字。耶穌說:「父比我大;愛我的人,我父也必愛他」(若十四 28 , 23 )。

 

  「天父比耶穌大。」對於這句話,教會已經很清楚地定斷說:它不可以在實體和性體上來解釋耶穌比天父小、比天父低下,因為耶穌和天父擁有同等的天主性。耶穌並不是天主的受造物,耶穌是天主的兒子。天父比耶穌大是在位格上的大,耶穌需要天父來達到圓滿共融和愛的一體性。大和愛是不可分隔的,大和愛必須常常同在,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愛。這大愛就是能包容一切的天主性。因此,聖若望可以直接了當地說:「天主是愛,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若壹四 16 );「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若壹四 7 )。我們的愛必須參與天主的大,才能成為大愛、真愛。

 

  在這個「到父那裡去」的動態行程中,耶穌也給我們指出愛本身動態的一面。耶穌說的「我去」,指的是「我去愛」;耶穌說的「我還要回來」,指的是「我還要回來愛」。耶穌要我們以祂這種動態的愛來彼此相愛,所以祂又說:「如果你們愛我,就該喜歡我到父那裡去」(若十四 28 ),因為只有當耶穌到天父那裡去,祂對天父的愛才能圓滿成全,祂也才能圓滿地愛我們,並使我們能夠因祂的愛而彼此相愛。

 

  在這主日的第一篇讀經中,耶穌因「到父那裡去」而為我們成全的大愛,果然具體地在基督徒團體中實現了。這大愛開啟了宗徒們的眼睛,使他們看到外邦人與猶太人之間實在並沒有任何的區別,大家都同樣必須在基督內得救:「我們信我們得救,是藉著主耶穌的恩寵,正和他們一樣」(宗十五 11 )。大家都該遵守同樣的生活規律:「戒食祭過邪神的食物、血和窒死的牲畜,並戒避姦淫」(宗十五 29 )。換句話說,只要避免違背信德和愛德的事,其它文化習俗上的差異都可以在基督的大愛中得到接納和認同。

 

  這主日的第二篇讀經繼續描述以基督的大愛所建成的新耶路撒冷城。「這聖城具有天主的光榮,不需要太陽和月亮光照,因為有天主的光榮照耀它」(默廿一 11 , 23 )。這裡所描述的聖城其實就是全體基督徒的團體,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這個同樣的事實,保祿以另一種方式予以描述:「你們已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聖徒的同胞,是天主的家人;已被建築在宗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則是這建築物的角石,並且靠著祂,你們也一同被建築,因著聖神,成為天主的住所。」(弗二 19-22 )

 

  耶穌「到父那裡去」是我們平安和喜樂的保證,因為祂為我們成全了大愛,使我們成為天主的家人,天主大家庭的成員。因此,讓我們祈求「到父那裡去」的耶穌使我們對大愛具有更敏銳的意識,也讓我們祈求耶穌賜予我們足夠的恩寵,使我們能在天主的大愛中彼此相愛。阿們。

 

~ 張德福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