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 年 復 活 期 qaimut - 主日福音 | 2017-10-19 | 點閱數: 1656

丙年 復活期 第 5 主日

你們該彼此相愛

若十三,31~35



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

 

主內的兄弟姊妹:

 

  我們的公教會打從一開始就具有普世性的視野,把目光投注於萬邦萬民。普世大公是教會的性質,寬大為懷是教會的精神,把基督福音傳到地極是教會的使命。相反大公的行徑,心胸狹隘的氣量,固步自封的姿態從來都不能與教會並存共立。雖然這些舉止可以讓教會自保一時,但這只知自保的教會只是一個屬人的教會,絕不是屬基督的教會;只求自保和過安逸日子的信仰也不是堅實的信仰。

 

  在這主日的第一篇讀經中,保祿和巴爾納伯以傳教的努力「堅強門徒們的心」,以傳教的成果「堅固門徒們的信德」,說:「我們必須經過許多困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宗十四 23 )。保祿和巴爾納伯所說的困難是他們在傳教過程中親身經歷過的苦難。他們經歷了許多苦難,只因為他們向外邦人宣講了基督的福音,「給外邦人打開了信德的門」( 27 節)。由此可見,教會向外傳教的熱心和教會自身的信德是相連的;換句話說,若沒有向外傳教的熱心,教會自身的信德也會變得薄弱。

 

  其實,向外傳教是教會成長和信德堅固的定律。這定律也顯示出普世教會在信德中的相通:一個地方教會受苦,普世教會也一同受苦;同樣地,一個地方教會受光榮,普世教會也一同受光榮。從普世教會信德相通的事實中,保祿覺悟到教會是基督的奧體,他說:「你們便是基督的身體,各自都是肢體(格前十二 27 );我們眾人在基督內,也都是一個身體,彼此之間,每個都是肢體」(羅十二 5 )。

 

  各地方教會在信德上的相通需要以愛作為相互連繫的原則。愛是一條通往共融的「更高超的道路」(格前十二 28 );但是,這條愛的道路卻必須在信德中才能走穩。我們可以說,沒有信德的愛只是空洞的愛,甚至是自私的愛、錯誤的愛。相反的,有信德的愛就是忠信的愛、堅持到底的愛、患難與共的愛,因為信德讓我們在愛中互相擔待、互相扶持。保祿就是以這種有信德的愛來堅固他所建立的各個地方教會,「把他們託付於所信仰的主」(宗十四 23 )。

 

  在這主日的福音中,耶穌給我們啟示了祂對天主充滿信德的愛,說:「現在人子受到了光榮,天主也在人子身上受到了光榮。天主既然在人子身上得到了光榮,天主也要在自己內使人子得到光榮,並且立時就要光榮祂」(若十三 31-32 )。耶穌的「光榮」是十字架的光榮,只有在信德中才看得見的光榮。耶穌的十字架是「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路二 34 );但在信德中,「我們見了祂的光榮,正如父獨生者的光榮,滿溢恩寵和真理」(若一 14 )。信德的恩寵促使我們趨向愛,並使我們在信德的愛內彼此共融。

 

  為了讓我們更加明白只有以信德中的愛,普世各地的教會才能建立起來,耶穌又對我們說:「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十三 34-35 )。然而,我們得問「彼此相愛」怎能是一條「新命令」呢?舊約很早之前就有了這條命令(參閱:肋十九 18 ),許多東方地區的信仰和文化傳統也有這條命令。顯然,耶穌這條命令的新穎之處並不在於​​「彼此相愛」,而在於「如同我愛了你們」。那麽,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如同耶穌愛了我們」呢?

 

  一方面,「如同」就是「像耶穌那樣」。我們可以反省耶穌到底怎樣愛了我們?耶穌以可見的方式,為愛我們全人類而死在十字架上;耶穌又以不可見的方式,以祂自己愛天主的方式愛了我們,並向我們啟示天主對我們的愛:「天主沒有憐惜自己的兒子,反而為我們眾人把祂交出來了」(羅八 32 )。因此,耶穌的新命令不只要我們「彼此相愛」,只局限於基督團體內的互愛,而是普愛、普世大公的相護相愛;耶穌的新命令也要我們同祂一起參與天主奧秘的愛:「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祂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瑪八 44-45 )。由此可見,這種彼此的相愛是有信德的愛;這愛只有在信德中才能完全實踐出來,也只有在信德中才能成全,「如同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五 48 )。這信德中的愛也是基督徒給予世界的一個記號,讓世界認出我們是基督的門徒,從而使萬民也成為基督的門徒(參閱:瑪廿八 19 )。

 

  然而,我們真的也必須實際一點,因為抽象的理想會使我們脫離現實,而不切實際的信德則會與生活脫節。我們的確不可能像耶穌那樣去愛;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可能成為另一個耶穌,因為耶穌是唯一的,祂是天父的獨生子。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另一方面來理解「如同」的意義。其實,「如同」在此的希臘原文( kathōs )雖然基本的意思是「就像」、「好比」等等;但它也可以作為前提和理由,因此可以理解成「因為」和「既然」。「Kathōs」譯成「因為」的例子:耶穌在受難前的臨別祈禱中,舉目向天說:「父啊!時辰來到了,求祢光榮祢的子,好叫子也光榮祢;因為(希臘原文: kathōs )祢賜給了祂權柄掌管凡有血肉的人,是為叫祂將永生賜給一切祢所賜給祂的人」(若十七 1-2 )。「Kathōs」譯成「既然」的例子:保祿指責不信也不敬天主的人說:「他們既然(希臘原文: kathōs )不肯認真地認識天主,天主也就任憑他們陷於邪惡的心思,去行不正當的事」(羅一 28 )。

 

  因此,耶穌之所以命令我們要彼此相愛是因為祂自己先愛了我們。這條新命令所強調的並非叫我們做耶穌的克隆人,以祂的身份自居,而是給予我們一個真實的動機,推動和激勵我們去彼此相愛,做祂的門徒。「因為」耶穌愛了我們,所以我們也要彼此相愛;「既然」耶穌愛了我們,所以我們也該彼此相愛。「因為」耶穌與我們同在,「既然」耶穌與我們同行,所以世人便可以認出我們是耶穌的門徒。

 

  的確,這也是天主今天給我們的保證:在「新耶路撒冷聖城,天主與人同在的帳幕」內,天主要與普世萬民住在一起。「他們要作祂的人民,祂親自要『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天主;祂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讀經二:默廿一 3-4 )。耶穌的新命令堅定我們在信德中的愛,帶領我們越過死亡,敞開我們封閉的心胸,使我們走到地極向萬民宣講福音,更使我們安全抵達我們希望的目的地,永遠享受愛的福樂。因此,讓我們提起精神,放下狹小的氣量和固步自封的姿態,遵從耶穌的新命令,明認是因為耶穌愛了我們,所以我們也要彼此相愛。阿們。

 

~ 張德福神父~